課程名稱 |
(中文) 地區關懷與生命實踐(一) (英文) Regional Caring And Life Practicing |
開課單位 | 通識教育 | ||
課程代碼 | G4511 | ||||
授課教師 | 黃維信 李懿純 | ||||
學分數 | 1.0 | 必/選修 | 選修 | 開課年級 | 大四 |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
課程概述與目標:本課程以工作坊模式進行,帶入視障者議題,連結本校USR計畫,以視障者面臨的真實議題作為探討核心,建構友善視障者環境。 本課程為通識中心走讀中山北路活動之延伸課程,以通識中心規劃之1次性活動為基礎,擴展成為議題探問之微型課程。本課程以牛埔地區為核心,「牛埔」原意指臺灣於清代以牧牛開墾為名之古地名,泛指現今臺北中山北路與林森北路一帶,故本課程以此地理概念為核心,善用地利之便,讓學生從瞭解、關懷在地開始,強化社區連結,使學習從校園延伸到社區。 | |||||
教科書 | 自編講義 | ||||
參考教材 | Floyd J. Fowler. Jr.《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s (5th ed.)》(台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9月)。 W. Lawrence Neuman:《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5月)。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2008年4月)。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年2月)。 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新竹:常民文化出版社,1996年4月)。 謝國雄等:《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7年3月)。 |
課程大綱 | 學生學習目標 | 單元學習活動 | 學習成效評量 | 備註 | ||
週 | 單元主題 | 內容綱要 | ||||
1 | 課程說明 | 課程說明與規範 | 說明課程設計與評量標準 | |||
2 | 導言:關懷場域 | 1.「牛埔」歷史先備知識 2.地區關懷實踐場域介紹 3.視障議題導入連結USR計畫 |
1.「牛埔」歷史先備知識 2.地區關懷實踐場域介紹 3.視障議題導入連結USR計畫 |
|||
3 | 確立議題 | 視障議題及工作坊流程介紹 | 視障議題及工作坊流程介紹 | |||
4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
5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
6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
7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
8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
9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友善視障者議題問題解決工作坊 |
|
教學要點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