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文) 創新與競爭策略 (英文)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
開課單位 | 通識教學組 | ||
課程代碼 | G4600 | ||||
授課教師 | 凌漢璋 | ||||
學分數 | 2.0 | 必/選修 | 選修 | 開課年級 | 大四 |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
課程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旨在開啟創新之門,培養創新視角,鋪陳創新成功之路上的機會和決策挑戰。讓同學發現創新和生活工作緊密相連,而且有一套可實踐的方法。期許同學因此能發揮領域專長,結合他人資源成功創新創業,提升社會福祉。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我們首先理解創新的成功之路是一條從探索、衝刺、收割、再生的漫長歷程。接著詳述各階段的決策選項與行動方案,從而瞭解創新成功之路上的切入機會和挑戰、創新失敗率為什麼那麼高、種樹的為什麼不是摘果子的,以及成功大公司為什麼常常落入衰敗。 本課程秉持「同」學的精神,透過「對話與辯證」彼此激盪成長。同學分組,以小組討論和活動搭配講授,課後兩天繳交個人學習心得報告,老師個別評分批改對話。小組選擇一實際創新個案,期末使用本課程架構分析其創新策略。 | |||||
教科書 | 教師自編教材 | ||||
參考教材 | 李亭林(2017)。科技創新管理(原作者Shilling, M. A.)。台北市:華泰。(原著出版年2017) 陳威儒,于卓軒(2013)。平台革命。台北市:商周。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 : 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麥田。 |
課程大綱 | 學生學習目標 | 單元學習活動 | 學習成效評量 | 備註 | ||
週 | 單元主題 | 內容綱要 | ||||
1 | 概論 | 競爭,所為何來? 策略有什麼用? 創新(不)是什麼? |
瞭解本課程進行方式 知悉本課程和自身的關係 釐清創新─競爭─策略的意涵與關聯 |
|
||
2 | 創新的動機和歷程 | 誰創新?為什麼創新?怎麼創新? 創新擴散曲線 產品/製程創新曲線 |
認識創新成功之路了解創新成功之路上的各階段任務 |
|
||
3 | 創新的成功之路1 | 探索、衝刺、收割、再生 產業價值鏈/互補資源 |
理解創新生態系統觀 認知創新之路各階段的機會與威脅 |
|
||
4 | 創新的成功之路2 | 典範移轉、科技典範與軌跡、主流設計 架構式創新 |
體認「思考」這件事 認知創新者為什麼能成功 |
|
||
5 | 成功為失敗之母 | 成功企業為什麼敗給創新者? 動態競爭/破壞式創新/第一版陷阱 |
理解創新的兩難 了解「知識能力」和預算制度在企業競爭優勢中的角色 |
|
||
6 | 學術交流週停課 | 學術交流 | 學術交流 | |||
7 | 探索一 | 需求拉動還是科技驅動?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異花授粉 |
認知創新來源的系統性與多元性,藉此思考同學本身的創新潛力 激發創新所需的組織管理 |
|
||
8 | 探索二 | 跨越組織邊界的開放式創新之雙面刃 | 了解組織和外部機構或個人合作創新的機會與威脅 |
|
||
9 | 探索三 | 創新專案的選擇機制和績效評估 財務評估、情境預測、實質選擇權 |
習得有限資源下有效管理創新專案的方法 |
|
||
10 | 探索四 | 創新研發成果保護 專利與商業秘密 專利槓桿 |
習得創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方法,以及授權的策略選擇 |
|
||
11 | 衝刺一 | 規模與競爭優勢 企業範疇的選擇 產業價值鏈/互補資源 |
知悉先進者與後發者的強弱點,以及獲得最終勝利的策略選擇 |
|
||
12 | 衝刺二 | 擴展邊界的策略選項 核心能耐、吸收能力、交易成本、比較利益 |
理解產業價值鏈和企業邊界的形成 |
|
||
13 | 期末個案選題 | 分組報告期末個案選題 | 共同學習 |
|
||
14 | 衝刺三 | 平台革命 贏家全拿 |
理解網際網路下創新的特質 |
|
||
15 | 收割與再生 | 摘下創新果實所需的管理與策略 多角化的動機與選項 |
從創新擴散與產品/製程創新深入理解企業的「成功」 |
|
||
16 | 未來創新的機會和挑戰 | 知識經濟與新科技下的創新─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3D列印、群眾募資 | 理解創新創業門檻的過往與未來發展趨勢,思考自己在其中的機會和可強化方向 |
|
||
17 | 期末報告一 | 分組報告及討論 | 共同學習 |
|
||
18 | 期末報告二 | 分組報告及討論 | 共同學習 |
|
教學要點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