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Course Title |
(中文) 工商心理學 (英文)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
開課單位 Departments |
通識教學組 | ||
課程代碼 Course No. |
G4700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
王介宙 | ||||
學分數 Credit |
2.0 | 必/選修 core required/optional |
選修 | 開課年級 Level |
大四 |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Course Pre-requisites:有職場工作經驗者尤佳 | |||||
課程概述與目標 Course Overview and Goals: 基於通識教育要提供學生基礎課程,培養溝通協調、自主學習及知識統整與創新的能力的目標,將本門工商心理學設計為一門跨領域學科,其範疇涵蓋了人資、組織行為、人因工程、消費行為等不同的專業領域,其目標在於運用行為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協助工科學生概括性地了解企業或組織在生產、製造、管理、銷售等會面臨的問題,並且學習解決問題的手段及方案。除此之外,還會補充職場心理學相關經驗,協助大四學生未來畢業求職時,能利用此門課程習得的相關心理學知識,提升自己在職場的成功機率。 | |||||
教科書 Textbook |
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李志鴻譯.工商心理學導論.二版.五南圖書.台北.2019 | ||||
參考教材 Reference |
林欽榮.工業心理學.第二版.揚智文化.台北.2010 經理人月刊 |
課程大綱 Syllabus |
學生學習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單元學習活動 Learning Activities |
學習成效評量 Evaluation |
備註 Notes |
||
週 Week | 單元主題 Unit topic |
內容綱要 Content summary |
||||
1 | 跨領域思維與工商心理學概論 | 1. 跨領域思維與π型人的特質 2. 工商心理學的範疇 3. 工商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4. 工商心理學的當前衝擊課題 5. 工商心理學所涉及的領域 |
從跨領域思維的角度介紹本課程的內容及與個人利益相關課題 | |||
2 | 員工甄選與求職準備 | 1. 企業人力需求的大哉問 2. 員工甄選的來源 3. 員工甄選的晤談手法 4. 如何著手準備求職 |
介紹企業求才的邏輯並進一步掌握求職的技巧 | |||
3 | 個別差異與心理測驗 | 1. 影響個體差異的成因(性別、成長背景、專業領域、生活經驗) 2. 認知到個體差異的重要性 3. 透過心理測驗發現個體的差異 4. 心理測驗的種類及爭議 5. 透過心理測驗認識自己 |
介紹個體的差異及在徵才時如何以心理測驗掌握求職者的個別差異 | |||
4 | 績效考核與向上管理 | 1. 績效考核的目的與方法 2. 影響績效考核效度的心理偏差因素 3. 調整績效考核偏差的方法 4. 如何藉由績效考核做到向上管理 |
介紹企業內常見的績效考核工具,並提醒許多心理偏差的存在,以及教導學生如何面對這心理偏差所產生的困境,進一步做到向上管理的目標 | |||
5 | 員工訓練及終身學習 | 1. 教育訓練的意義與方法 2. 從學習理論談教育心理學 3. 企業內訓常見的教育訓練型式 4. 終身學習的觀念與必要性 |
從教育心理學談員工教育訓練的實施要點,但著重在如何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強化自身的職場競爭力 | |||
6 | 動機激勵與工作滿意度 | 1. 激勵的內容理論及過程理論 2. 激勵的手段與途徑 3. 員工的態度與組織士氣 4. 態度的因素與形成的原因 5. 改變態度及提高士氣的方法 |
從組織心理學裡的個人動機激勵與態度改變談到團隊的士氣提升,進一步從工作滿意度衡量人生目標 | |||
7 | 領導力與領袖魅力 | 1. 領導的定義與形成 2. 領導權力的基礎與方式 3. 領袖魅力是天生還是後天 4. 領導的常見問題 |
組織裡的領導方式及權利來源的探討,衍生到個人身上領袖魅力的現象與培養 | |||
8 | 期中考 | 期中考 | 期中考 | |||
9 | 組織、團體與團隊精神 | 1. 組織的定義與管理理論 2. 非正式組織(團體)與組織文化 3. 科技發展對組織型態與文化的影響 4. 團隊精神對生活的影響 |
從組織理論談起到探討團體生活與團隊精神的建立 | |||
10 | 溝通與傳播行為 | 1. 溝通的類型與要素 2. 組織內溝通的模式與障礙 3. 有效溝通的模式 4. 政策推動的傳播手段 |
從組織內溝通模式談起,討論團體溝通可能會遭遇的障礙及如何推動有效的溝通與傳播 | |||
11 | 工作條件與疲勞(含工作倦怠)問題 | 1. 工作環境的物理條件 2. 工作排程與時間對工作壓力的影響 3. 工作內容設計的心理、社會與法律問題(過勞死) 4. 疲勞、工作倦怠與效率的關聯 5. 個人及組織對於消除疲勞的對策 |
從工作的物理性、時間性、心理性及社會性等方面的條件,來探討造成疲勞的問題與改善條件再充電的手段 | |||
12 | 工作壓力與衝突管理 | 1. 心理壓力的徵兆與影響 2. 工作壓力的來源 3. 組織內的衝突演變與層次 4. 衝突的類型與來源 5. 衝突的建設性與破壞性 6. 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 |
瞭解在組織中常遇到的工作壓力及引發的人際衝突,教導學生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諸多衝突 | |||
13 | 職場安全與社會心理性職業病 | 1. 工安意外的定義與原因 2. 加強勞工安全的手段 3. 與工作相關的長期健康問題 4. 工作場域內的職場霸凌與暴力、酗酒、藥癮、傳染病防治、過勞死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從工安意外探討工作安全的保障與維護 |
|
||
14 | 消費心理與行為 | 1. 消費行為與工業生產的關聯 2. 消費行為中的個體心理學 3. 消費行為的人際互動與社會文化意涵 4.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 |
從消費行為出發認識個體心理的運作,以瞭解工業生產與消費市場的關聯性 |
|
||
15 | 廣告心理學 | 1. 廣告影響的消費者心理過程 2. 廣告的勸服效果 3. 訊息來源的勸服效果 4. 訊息內容呈現方式的勸服效果 5. 廣告代言人的勸服方式 |
從廣告心理學的勸服效果來看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
|
||
16 | 人因工程之人機介面 | 1. 工程心理學/人因工程學的範疇 2. 人機系統、人機介面及人機互動 3. 不良的人機介面設計與現代典型的人機介面 4. 工作分心及安全防護配備的限制與中控室的現實 5. 設計不佳的人機介面(HMI)與色彩的對比及強度 6. 人機介面設計的關鍵性原則 |
從工廠環境的現實面瞭解人機介面的設計原則及其侷限性 |
|
||
17 | 認知與設計心理學 | 1. 什麼是認知及認知心理學?與人因工程討論的認知心理學範圍 2. 人因工程討論的認知心理學範圍與人類訊息處理模式 3. Donald Norman的卓越貢獻與人本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 HCD) 4. 從七大進化到六大原則─可發現性和易理解性、預設用途、指意、對應性、回饋、使用局限及概念模型 5. 概念模型、心智模型和實現模型 |
從認知心理學及設計心理學的角度來認識影響人類的認知反應限制與人機介面等設計與生活的問題 |
|
||
18 | 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 |
教學要點概述 Overview of Teaching Poi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