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Syllabus |
學生學習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
單元學習活動 Learning Activities |
學習成效評量 Evaluation |
備註 Notes |
序 No. | 單元主題 Unit topic |
內容綱要 Content summary |
1 | 嵌入式系統概論與 GPIO 控制 |
認識嵌入式系統開發流程、Raspberry Pi Pico 2 W 架構、撰寫控制 GPIO 的函式與迴圈結構控制。 |
能理解嵌入式系統與 Raspberry Pi Pico 2 W 的開發流程,並能撰寫 GPIO 輸出控制程式。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2 | 類比輸入與環境感測(ADC) |
實作光敏模組,學習 ADC 讀取流程與電壓轉換,撰寫 感測讀取函式並結合條件邏輯調整輸出。 |
能實作光敏模組,讀取 ADC 資料並結合條件判斷改變輸出行為。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3 | PWM 輸出控制與蜂鳴器驅動 |
認識 PWM 訊號產生,驅動蜂鳴器發出不同頻率,撰寫 輸出控制,學習非阻塞控制與結構化撰寫。 |
能理解 PWM 原理,實作蜂鳴器驅動,並能使用非阻塞方式控制輸出。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4 | 數值感測模組與資料封裝 |
操作 DHT11 讀取溫溼度,解析資料格式,撰寫封裝資料函式,結合條件邏輯觸發輸出。 |
能操作 DHT11 模組,解析與封裝資料,並以程式邏輯判斷輸出條件。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5 | I2C 傳輸與 OLED 驅動 |
學習 OLED I2C 控制流程,撰寫顯示函式,管理座標與格式,理解多模組協同顯示設計。 |
能理解 I2C 通訊原理,完成 OLED 顯示操作與格式排版。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6 | 數位輸入與中斷觸發概念 |
透過人體紅外模組實作環境互動,強化數位輸入處理與多模組協調,初探中斷觸發設計與資源排程基礎邏輯。 |
能偵測輸入並觸發控制行為,初步理解中斷與資源協調。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7 | 超音波模組與距離控制邏輯 |
操作距離感測模組,實作時間轉距離,規劃非接觸式開關功能並設計分級控制邏輯流程。 |
能操作超音波模組量測距離,設計非接觸控制流程與分級輸出邏輯。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8 | 專題需求分析與原型架構設計 |
小組針對生活情境進行問題定義、功能拆解與資源規劃,繪製腳位草圖與資料流程圖,提出專題提案。 |
能分析生活中具體問題,完成專題提案、腳位配置與模組整合規劃。 |
實作 心得發表
|
專題 期中考
|
|
9 | 高電流控制與繼電器驅動應用 |
認識繼電器結構與保護設計,控制USB外部裝置,撰寫切換控制函式,說明高功率控制與安全邏輯。 |
能理解繼電器結構並完成 USB 裝置控制,具備高功率安全控制概念。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10 | IoT 上傳應用與 MQTT 協定 |
說明 MQTT 架構與資料發佈流程,實作感測器資料封裝與雲端傳輸,練習 JSON 結構與錯誤處理。 |
能將感測資料透過 MQTT 發佈至雲端,理解資料結構與傳輸流程。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11 | IoT 遠端控制與 Blynk雲端平台與隨身裝置整合 |
使用 Blynk 控制 GPIO 裝置,介紹虛擬腳位、UI 設計與同步控制流程,強化雙向控制邏輯與通訊驗證。 |
能整合 Blynk 平台進行 GPIO 控制與 UI 設計,建立雙向互動流程。 |
演講 實作
|
實驗
|
|
12 | 未授模組介紹與驅動設計簡報 |
小組介紹欲應用於專題的自選感測器/模組,說明原理、腳位、程式驅動邏輯與整合方式,提出試驗構想。 |
能自行查詢與學習未教模組的原理與驅動邏輯,具備模組探索與設計能力。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13 | 雙核心任務設計與狀態機架構 |
認識 Pico 2 W 的雙核心架構與執行模型,實作雙核心任務分工,整合專題模組與狀態邏輯。 |
能使用雙核心處理並設計狀態機邏輯,完成模組分工與同步整合。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14 | 原型實作與除錯測試 |
撰寫模組化主程式與測試案例,進行感測器校正、腳位偵錯與功能驗證,學習除錯工具與記錄流程。 |
能完成主程式架構,具備除錯能力與模組整合驗證經驗。 |
講授 實作
|
期中考
|
|
15 | 成果展示與系統呈現 |
發表設計動機與系統架構,展示功能實作與使用情境,進行跨組觀摩與成果互評。 |
能清楚說明專題作品架構與技術設計,具備作品展示與說明能力。 |
講授 實作
|
實驗
|
|
16 | 歷程反思與技術文件整理 |
撰寫設計歷程、程式註解、影片記錄與自評反思,完成完整作品說明文件與回饋紀錄。 |
能撰寫技術文件與自評歷程,完整紀錄設計經驗並形成知識轉移成果。 |
講授 心得發表
|
專題
|
|
17 | 跨組觀摩與功能強化 |
自選觀摩他組專題或延伸自組功能 |
能觀摩他組專題並提出回饋,或強化本組功能與情境應用。 |
實作 心得發表 個別或小組指導
|
彈性教學
|
|
18 | 技能補強與挑戰任務 |
自主挑戰 IoT 延伸應用、新模組試作、程式重構等,彈性補強核心技能與實作困難點。 |
能針對個別弱點進行補強,或挑戰未學模組與創新應用設計。 |
講授 實作 個別或小組指導
|
彈性教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