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文) 國際思潮(六) (英文) International Thought |
開課單位 | |||
課程代碼 | V5046A | ||||
授課教師 | 林家華 | ||||
學分數 | 1.0 | 必/選修 | 選修 | 開課年級 | 研究所 |
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英文能力能流暢的聽說讀寫 | |||||
課程概述與目標:本課程為教育部USR-HUB計畫所開設之課程,主要為國際關懷相關的議題導入設計應用。本課程有約3/2為全英文授課。 上課時間為第1週到第9週。國際思潮(七)請另外選課。 課程主題:自我療癒。 培養能力:設計整合能力、企劃提案能力、英語能力、國際關懷熱忱、社會責任。 本次主要與美國紐約大學的藝術治療學門合作,鑑於近年世界環境的改變,加上疫情的衝擊,人們的生活與精神壓力變大,因此與紐約大學的小林利子老師及台灣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合作,一起透過了解藝術治療的專業,透過設計提出能「自我療癒」的設計提案。 以上設計朝可以被實際使用的方向執行。 | |||||
教科書 | |||||
參考教材 |
課程大綱 | 學生學習目標 | 單元學習活動 | 學習成效評量 | 備註 | ||
週 | 單元主題 | 內容綱要 | ||||
1 | 導言及台灣的心理輔導環境 | 課程導言:課程與任務說明 介紹台灣的心理輔導環境(業師上課,勵馨基金會:陳品蓉督導) 上課內容說明、分組 工作授予書 |
1.了解課程規劃與過程、任務及時程 2.了解台灣的心理輔導環境及工具應用脈絡 3. 小組互相認識的主題討論 |
|||
2 | 異國諮商的文化背景介紹 | 異國諮商的文化背景介紹 案例及實務經驗分享-工具發展與應用 主講者:NYU Art Therapy program Guest lecturer 的小林 利子老師 |
1. 了解異國諮商的文化背景介紹 2. 諮商輔導案例 3. 諮商輔導工具的應用脈絡 4. 學生學習回饋-討論 |
|||
3 | 自我照顧的討論(1) | (1) 引導學生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方式(平時與疫情的差別) (2) 觀察(自己與他人)、提問與反思 (3) 實作引導(摺紙) (4) 過程紀錄上傳 (5) 主講者:NYU Art Therapy program Guest lecturer 的小林 利子老師、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 |
(1) 引導學生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方式(平時與疫情的差別) (2) 觀察(自己與他人)、提問與反思 (3) 實作引導(摺紙) (4) 過程紀錄上傳 |
|
||
4 | 進度發表:設計任務的方向初提案(1) | 提案如何幫助自己-小組 說明提案的脈絡、定位、想法與創意 何時、何地、何人、何事 各組提案數量不限,可以提一個案子也可以多個案子 |
基於前三週的學習與了解進行小組討論與分享 回溯自我經驗 用設計的方法聚焦、具體化提案 |
|
||
5 | 自我照顧的討論(2) | 基於上一週的建議進行優化與討論 主講者:NYU Art Therapy program Guest lecturer 的小林 利子老師、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 |
基於上一週的建議進行優化與討論 |
|
||
6 | 自我照顧的活動提案 | 強化對自我照顧議題的認識與體驗 主講者: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 學生學習回饋 |
強化對自我照顧議題的認識與體驗 |
|
||
7 | 進度發表:設計任務的方向初提案(2) | 同儕互相討論與測試提案 主講者:NYU Art Therapy program Guest lecturer 的小林 利子老師、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 |
同儕互相討論與測試提案 |
|
||
8 | 最終發表 | 各組進行設計提案的最終發表 主講者:NYU Art Therapy program Guest lecturer 的小林 利子老師、勵馨基金會的陳品蓉督導 開放式回饋討論 |
各組進行設計提案的最終發表 |
|
||
9 | 期中考週 | 開放式回饋討論 本堂課的討論與回饋 活動 |
開放式回饋討論 本堂課的討論與回饋 |
教學要點概述: |